成立于1953年,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管理。
是从事建材工程、建筑工程、环保工程的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环境评估、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总承包以及项目代建的综合性甲级设计研究单位,是可持续建材工程、建筑工程、环保工程的产业链资源整合服务商,并正在向综合性的大型国际工程公司升级转型。
从业人员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5 人,拥有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 1 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32 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150 余人,拥有国家勘察设计、咨询(投资)师、监理、建造、造价、环境影响评价、环保、安全、设备监理等执业资格注册工程师 150 余人。
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新型建筑材料、玻璃、陶瓷、水泥等领域建成投产了 400 多个各类大中型项目,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科技攻关项目和其它研究开发项目 200 多项。获国家级奖励 27 项,获省部级奖励 119 项;拥有专利 27 项,其中发明专利 6 项。 连续多年被浙江省工商局评为“AAA 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并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18年再次荣获“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隶属于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管理。
全品类建材B2B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了检验认证、质量监管、资产支持、产品推广四大业务板块。其中核心的两大板块:
依托集团的16个国家级中心、23个行业级质检中心,
提供建材检测、工程检测、环境检测、节能检测,以及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绿色工厂等成套认证体系服务。
联动服务体系内拥有380亿保理授信额度、350亿保函授信额度,
为地方商业银行、证券、信托、城投机构、开发商、建筑商、建材商提供了全方位多品种的资产支持服务。
为推进中国房地产建筑业与工业的绿色发展:
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国家建材网,联合众多绿色产业中各行业的顶层资源,建立了以多家央国企为主导的: “I 绿色产业+G 政府及城投+F 金融和资本+EPC 绿色建筑工程总包+ BM 绿色新型建材+SCF 供应链金融+ EM 环保治理+QC 检验认证 ”联动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绿色产业+绿色建筑“。
通过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帮助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建筑企业、工业制造企业实现将维系生态健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绿色和绿色产业的“从绿掘金”,最终实现房地产建筑业与工业的绿色发展。
多家央国企主导的“I绿色产业+G政府及城投+F金融和资本+EPC绿色建筑工程总包+ BM绿色新型建材+SCF供应链金融 + EM环保治理+QC检验认证 ”联动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为:“IGFEBSEQ ”联动服务体系。
“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融合技术所形成的“CIM区域级城市信息模型”体系解决方案。
所有建设项目,依项目性质,通过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的“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绿色工厂”等成套认证体系审核,确保项目实现“绿色发展”。
通过“IGFEBSEQ ”联动服务体系,为地方政府提供融资、招商、建设、管理等全链条服务。
在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的情况下,联合地方城投整合项目,在源头上对绿色产业园区项目整体进行方案优化,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融资问题(可以不形成地方政府债务),充分发挥央企在融资、项目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
在绿色园区的规划设计中,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顺利实现工程建设目标,打造区域产业升级示范区,成为工业旅游的标志性景点,带动园区所在地经济的综合发展。
环保改造,产能升级。
依照“《绿色工厂评价规则》GB/T 36132—2018”和 “现行76项评价对象要求”,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开展了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个方面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通过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帮助工业企业提升对绿色制造的管理水平、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绿色示范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帮助企业获得国家对于绿色制造示范企业的支持和鼓励政策,使企业受益。
打造地标,提高溢价。
依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奉行超低能耗、超低排放甚至零能耗的基本建设原则,运用可持续绿色建筑技术方式,以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为媒介,采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和在相同气候区内可推广性的设计技术体系,利用建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符合当地气候特征、符合当代人使用要求和审美意识的,高质量可持续绿色建筑艺术作品。
建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新材料和适用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实时能耗监测站和技术数据库,将经验成果输送给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科研机构。
格局提升,产业升级。
通过“IGFEBSEQ ”联动服务体系,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对城市老旧设施、物业、老旧厂房、闲置土地等重新定位,以“绿色产业+绿色建筑”为原则进行投资升级改造。
通过数字经济、科技、产业、资本、生态、教育、土地等要素的叠加,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CIM区域级城市信息模型”等核心技术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重构地方产业生态、再创地区增长极,促进地方主导的产业转型升级和能力再造,达到城市功能再利用,创造城市产业升级价值,带动地方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房地产建筑业与工业成为“能源消耗大户”。为解决两大行业的绿色发展问题:
房地产建筑业方面: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近30个国家或地区推出了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以及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标准,尽管各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不同,但都是将节能环保的理念贯穿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主张在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的前提下节约能源、降低排放,在较低的环境负荷下提供较高的环境质量,提倡在技术与形式上体现环境保护的相关特点,即合理利用信息化、自动化、新能源和新材料。
工业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6〕586号, 提出优先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机械、汽车、轻工、食品、纺织、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对入选的具体行业范围提出了要求。 《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到2020年,全国建立1000家绿色示范工厂。
文件要求:
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部分地区及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建筑节能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现阶段先进水平。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超过40%。文件核心要素如下:
1.由鼓励性实施转变为法规性约束,约束力度提升。文件中指出,十三五期间,将结合建筑法、节约能源法修订,将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制度、措施上升为法律制度。适时启动条例修订工作,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立法工作。
2.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根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需求,适时制修订相关设计、施工、验收、检测、评价、改造等工程建设标准。积极适应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要求,编制好建筑节能全文强制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形成新时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3.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文件指出,”十三五“期间,将研究建立事权对等、分级负责的财政资金激励政策体系。各地应因地制宜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的积极性。
4.加强目标责任考核。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年度检查及中期评估,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结果,并把规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国家节能减排综合考核评价、大气污染防治计划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综合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对目标责任不落实、实施进度落后的地区,进行通报批评,对超额完成、提前完成目标的地区予以表扬奖励。
文件要求:
全面统筹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到2020年,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制造相关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基本建成,建立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标准,发布绿色制造第三方评价实施规则。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项目列入现有财政资金支持重点。主要支持领域为以下四项:
1.绿色工厂。绿色工厂是制造业的生产单元,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属于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单元,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加快创建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
2.绿色产品。积极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实现产品对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
3.绿色园区。推动园区绿色化,要在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方面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从而实现具备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的绿色园区。
4.绿色供应链。打造绿色供应链,企业要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绩效,达到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链上企业绿色化的目标。
当下绿色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不仅需要财税、相关法律配套,更需要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绿色金融的助力。
一方面经济要绿色,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为基本前提,推进产业的绿色化;
一方面绿色要经济,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用绿色金融来助力,实现绿色产业化,让绿色成为价值链的驱动。
绿色发展是必然趋势,政府和企业应在绿色技术上提前布局,等到市场真正需要从而倒逼供给时,将为时太晚。